作者:爱畜牧网站网友
据近几年来的初步调查,目前严重影响河蟹养殖业发展的病害有上岸症、黑壳病、黑鳃病、颤抖病、蟹奴病、肠炎病、烂爪病、性早熟等十多种。以上河蟹病害的发生,其病原大致为:细菌性、病毒性、原生动物性及生理性几大类,以细菌类的疾病危害最大。加上投饵不科学,摄食量降低,导致营养奇缺,消瘦而死亡。以上这些病原引起的每种病害,都可能会造成大批量死亡,特别是现在暴发的“抖抖病”,是养殖户最害怕的一种,以致于谈“抖”色变,特别是病毒和细菌性、营养性疾病并发治疗更加困难,若干养殖户因病害造成难以承受的经济损失。同时使环境、水质、饵源等也因生态不平衡而恶化。因此,对河蟹的病害要防重并治,平时要注意水质管理和调控,并结合当地实际条件,实施有效的、科学的养殖方法。同时对药物的使用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的药物,并多使用微生物制剂及中草药制剂。
河蟹疾病的防控技术主要是指河蟹养殖池载毒(细菌和病毒)量接近或达到暴发阈值,尚没有达到死亡阈值,才有控制的可能。如果已经达到死亡阈值,河蟹已处于拒食状态,表明已经失去治疗的时机,这时只能通过外用如泼洒三宝高稳Vc来延缓死亡时间,降低损失。暴发性蟹病,往往是病毒与病菌的交叉感染,河蟹在遭受病原体入侵后,首先形成病灶,同时改变河蟹的健康状态。天气突变时,细菌和病毒急剧增殖,它们的协同作用,是当今暴发性蟹病的主因。因此,河蟹疾病治疗需要菌毒共治,还需要调整其机体的健康状态,采取内服和外用及改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彻底治疗,才能达到控制河蟹病害的目的。
一、颤抖病(抖抖病)
病原:一种球形病毒,或病毒与弧菌共同所致。
病症与诊断:患病初期进行迟缓,摄食量减退或爬到池边或伏于水草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后期病蟹不吃食,步足出现弯曲,无力并出现阵发性的颤抖,抖动可持续1-2天,离水后全身缩成一团,不能运动,背部向下,很难翻身。解剖内部,蟹体肉质糊化,步足肌肉萎缩水肿,肝变异呈现糜烂状,背甲内有大量腹水,肠道发炎,病蟹时常伴有烂鳃现象发生。
流行情况:流行季节长,从3月至11月均有发生,尤其是夏秋两季最为流行,其中7、8、9月为高峰期,发病水温22-35℃,发病面广,传染速度快,河蟹一旦患此病后,每天的死亡量会迅速增加,7-10天即达到死亡高峰。
防治方法:
1、池塘放养前应彻底清塘,使用生石灰,其用量为每亩每米水深120-125千克。
2、蟹种放养前应严格进行消毒,视水温高低,用氨基酸碘6毫克/升水体(即有效碘0.3/米3水体)药浴20-30分钟。
3、每月使用一次氨基酸碘0.05-0.08克/米3水体或溴氯海因0.3-0.5/米3水体对池水进行消毒。
4、河蟹患病后全池泼洒氨基酸碘0.1-0.15克/米3水体,连泼两天。同时每千克饲料添加氨基酸碘0.1克、三宝Vc5克、蟹宁20-40克+FRC活力源添加剂1-2克,连喂5-7天。病重则延长服药期,直到恢复。消毒后全池泼洒益水宝和利生素合剂200-250克/亩,以维持池塘有益菌的优势种群。
二、黑鳃病
病原:副溶血弧菌或嗜水气单胞菌。
病症:病蟹鳃丝发黑或灰白色。鳃丝有的残缺不全,末端坏死,呼吸器官几近坏死,失去呼吸能力的河蟹常爬在岸边或水草上。
流行情况:水质恶化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多发生在成蟹养殖后期的夏、秋季。主要危害成蟹。
防治方法:①用药物清塘后,用物理方法及制剂改善底质及水质。②全池泼洒氨基酸碘0.1-0.15克/米3水体或溴氯海因0.4-0.5克/米3水体,消毒后两天全池泼洒益水宝0.3-0.4克/米3水体,以维持池塘有益菌的优势种群。
三、弧菌病
病原:弧菌
病症与诊断:主要表现为腹部和附肢腐烂,体色变淡。病蟹行动迟缓,活动减弱,有时呈昏迷状,病重时,胸足伸直丧失运动能力,不久聚集于池边浅滩处死亡。解剖发现胃肠道内常无食,濒死的病蟹体内有大量的凝血块。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危害对象主要是幼体阶段,该病死亡率达50%,幼体感染后1-2天会出现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①药物清塘后,用物理方法及生物制剂改善底质及水质。②保持水体清新,防止水质污染。③发病后可用氨基酸碘0.1-0.15克/米3水体或溴氯海因0.6-0.8克/米3水体或二溴海因0.3-0.4克/米3水体等进行全池泼洒。2天后用益水宝和底净康1-1.5克/米3水体等制剂泼洒到池中。同时用每千克米添加氟苯尼考0.5-1克和三宝高稳Vc3-5克,连投7-10天为一疗程。
四、肠炎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或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
病症与诊断:病蟹摄食不振,行动迟缓,反应不灵敏,体表清白。轻压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解剖后,发现肠胃发炎、无食,有较多的淡红色粘液。病蟹不吃食,若不及时治疗,不仅影响其生长,还会引起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成蟹,4-5月份是发病高峰,放养的一龄扣蟹尤为严重(因为绝大多数养殖者在一龄蟹种越冬时,都不进行投喂,在春季投饵时间也较晚,常会造成河蟹误食淤泥等,把有害细菌带入肠胃,致使发病),病蟹的死亡率可达30%-50%。
防治方法:
1、在一龄蟹种越冬时,一要培肥水质,保持水体的浮游生物优势种群的长期存在。二要视天气变化的状况,适时投喂精饲料,并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乳酸芽孢杆菌0.3-0.5克/千克饲料,来补充幼蟹的营养。
2、严格遵循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四定”投饵原则,投喂的饲料要新鲜、无霉变。饲料应投放在浅水滩处,隔日清除,保持池水清新。
3、在饲料中经常添加一些如FRC活力源等的生物活性物质及免疫多糖类的生物酶之类的添加剂如加酶益生素3-4克/千克或乳酸芽孢杆菌0.3克/千克,可帮助肠壁组织的修复,改善肠胃环境,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体质。
五、纤毛虫病
病原:累枝虫、钟形虫、斜管虫。
病症与诊断:河蟹体表长满许多棕色或黄绿色绒毛,手摸病蟹体表和附肢有滑腻感,病蟹行动迟钝,对外界刺激无反应,食欲下降乃至停食,终因营养不良、无力蜕壳而死亡。死蟹腹部常观察到许多粘液块。镜检可发现其体表、附肢、鳃等处有许多累枝虫、钟形虫等纤毛虫寄生。
流行情况:纤毛虫可危害卵、幼体及成蟹等的整个养殖过程,一般6-7月是发病率最高峰,前几年我市五湖曾有发生。河蟹感染后,主要因蜕壳不遂或呼吸困难而死亡,即使不死亡,病蟹的商品价值也会大大降低。
防治方法:①合理放养及投喂饲料,经常向池水冲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②用甲壳宁Ⅱ型全池泼洒,使池中药物浓度为0.2克/米3水体,2小时后用络合铜全池泼洒,使池中药物浓度为0.3克/米3水体。
六、蜕壳不遂症(也称蜕壳障碍症)
病因:引起河蟹蜕壳不遂症的原因很多,如生态环境不适(水体中无水草或水草量不够等),细菌、寄生虫、真菌的寄生等引起。另还有种原因就是由于饲料中的营养不全面,缺乏某些矿物质(如钙等)或体内与蜕壳有关的激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
病症与诊断:病蟹头胸甲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缝,背甲上有明显的棕色斑点,全身变为黑色,最终因蜕壳困难而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幼蟹及100克左右的成蟹,发病率比较高,也可以引起较大的死亡。
防治方法:①池塘中栽种足够量的水草,注意保持好水质,合理地放养。②投喂优质的饵料,并根据蟹体的大小及气温的变化合理科学地投喂。③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尤应注意饲料的营养全面,特别是维生素与矿物元素的添加,并每千克饲料中定期添加虾蟹脱壳素1-2克来补充蜕壳激素分泌不足。④在池中定期适当地泼洒生石灰及磷酸二氢钙,补充水体中钙的含量。⑤全池泼洒活菌硬壳宝250-300克/亩。
七、氨氮、亚硝酸盐中毒症
其病因主要是养殖池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患病的蟹主要表现为不摄食,空胃,游动缓慢,弹跳无力。一般刚蜕壳的河蟹较易中毒。
流行情况:主要发生在水体混浊、透明度小、池底污染严重的池塘,特别是养殖中后期,由于河蟹的排泄物、残饵量增加,常造成池水水质指标严重超标,特别是天气转暖时更易发生氨氮、亚硝酸盐中毒。
预防: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如沸石粉和有益微生物制剂如EM菌、亚硝酸盐降解剂等改良池水,降低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治疗:第一天晚上12时全池泼洒颗粒氧300克/亩,第二天早晨全池泼洒速氧精300-500克/亩,5-6个小时后全池泼洒亚硝酸盐降解剂(复合硝化细菌制剂)和EM菌合剂,其用量为每亩每米水深250克和200克,3天后可有效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